007小说频道

繁体版 简体版
007小说频道 > 夏鼎 > 李煜和南唐社会的命运

李煜和南唐社会的命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张洎,在中主时代就引起李璟的注意,而任清晖殿学士。徐铉、徐锴兄弟学识广博,在南唐久负盛名。

在革除党争方面,李煜为政时一手扶北一手扶南,相互牵制,并以善纳谏稳定朝纲,其在位时还将为抑制相权设立澄心堂。到后主后期,澄心堂已经成为南唐统治中枢。

三、经济层面:显济世之愿

李煜即位后,经济压力十分沉重。由于李璟时期多次战争连绵,,南唐经济遭到破坏。李煜即位后首先抓经济,主要措施有:

(一)打击贪官、减免赋税他“大赦境内”,“罢诸路屯田使,委所属令佐与常赋俱征”。马令:《南唐书》卷5,中华书局1985年版,墨海金壶本。“郡屯田归州县,委所属宰簿与常赋俱征.随所租入十分锡一,谓之‘率分’,以为禄廪,诸朱胶牙税亦然.由是公无遗利,而屯田佃民绝公吏之挠刻,获安业焉”。这种打击贪官、减免赋税的政策,使南唐“公无遗利,而屯田佃民绝公吏之扰,刻获安业焉”。龙衮:《江南野史》卷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二)“李平改制”为了改变经济窘境,一个叫李平的人出现在南唐的史册上。“李平,本姓名曰杨讷,少为嵩山道士”,他“请复井田法,造民籍,复造牛籍,课民种桑”,后主本好古务农,“甚悦其言,使判司农寺”,但是,李平在新法实行中急于成功,“施设无渐,人不以为便,后主亦中悔,罢之”。(陆游:《南唐书》卷13,《列传第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这是一次不成功的改制,在复井田之法过程中,出现了强行买田者归还土地、制止土地买卖等一系列现象,在土地私有制业已深化和稳固、土地买卖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早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的情况下,这种逆历史发展潮流而动的做法,体现了封建政权与地主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斗争。潘佑抑制兼并,令买者归还土地,首先是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因而遭到以“大臣与握兵者”为代表的官僚地主集团的激烈*与反对,“为众所排”。脱脱:《宋史》卷478,《南唐世家》,中华书局,1974年版。在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中获得最大利益和起着主导作用的正是这些官僚地主。“由是群情纷纷,以为坏法殃民者皆由平使。乃先取平下大理,使收(潘)佑。佑自刭,平缢于狱。”陆游:《南唐书》卷13,《列传第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这一事件反映出,南唐时期土地买卖十分频繁,以致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到后主时已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理解的是,这件事本质上仍然反映了李煜的改革愿望,李煜是想通过重新调整土地、户口关系以扩大赋税来源,只是南唐的经济已经江河日下,企图重组经济关系以缓解国难,再高明的经济学家恐怕也难以改变。

作者:格羅索2009-4-506:29回复此发言

--------------------------------------------------------------------------------

5后主是个有为之君,惜乎时不我予,乃至身死国亡

(三)货币政策南唐后期通货膨胀,钱荒严重,原因除了铜荒,大户人家大量窖藏铜钱也是重要因素。为使货币流通良性循环,李煜铸铁钱,民间就纷纷藏匿铜钱,商人们用十枚铢钱换一铜钱,出现劣币驱逐好币的现象。此事记载在陆游的《南唐书》中:“干德二年春三月,行铁钱,每十钱以铁钱六,权铜钱四而行,其后铜钱遂废,民间止用铁钱。末年,铜钱一直铁钱十。比国亡,诸郡所积铜钱六十七万缗。”陆游:《南唐书》卷3,《后主本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

在有关南唐的史料中,正面记载李煜经济上成就的内容不多,但很多侧面却也反映了李煜的治绩。

譬如在手工业方面,南唐的纺织业、印染业、制茶、造纸、晒盐、金银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仅产量高,而且工艺精细,涌现出许多名产上品。如:澄心堂纸,龙尾砚,李廷珪墨等等,各具特色,为世人所喜爱。大都在李煜时期形成品牌效应。

虽然战争还存在,但经济来往却始终还是存在的,其它国如此,南唐更如此,南唐出产茶叶、丝绸、瓷器这些都是我国传统的出国商品,对海外商人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李煜次子仲宣年仅四岁时,“一日戏佛像前,有大琉璃为猫触坠地,划然作声,仲宣因惊得疾,竟卒”。陆游:《南唐书》卷16,《后妃诸王传·:仲宣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本。这种大宝珠,或称琉璃灯,就有可能是来自海外的玻璃制品。由此可见,南唐人日常生活,特别是宫廷显贵的生活与正常的海外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

北宋发兵进攻时,南唐能够抵抗一年多,就说明南唐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国家还是有相当强大的实力,如果李煜不是励精图治,尽量发展南唐经济,南唐就不会只抵抗一年就落个国亡君被俘的惨痛结局。此外,宋初江淮漕运额骤增至每年400万石,比唐代最高年额增加近一倍,比唐代后期增加近十倍。说明李煜管理下的江淮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南唐农业丰收而兵食有余,对宋代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应当指出,李煜处于南唐最困难的时期,许多历史记载反映了赋税加重、社会凋敝的事实,过分拔高李煜在经济上的所为,显然是不客观也是不正确的。

(四)拒宋层面:行抵抗之实

说到李煜面对北宋的军事进攻时,几乎是众口一辞地说他困守金陵束手无策,兵临城下还全然不知,城破之时尚在听僧人讲经,终至肉袒出降,其情景与隋灭陈之日陈后主坐以待毙惊人相似。

对此,我们赞同许春在先生在《为李后主一辩》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18卷,第1期,第58-63页。一文中从两个方面所作的反驳:

首先,从战略上看。《续资治通鉴》说:“初,陈乔、张洎为江南国主谋,请所在坚壁以老宋师。宋师入其境,国主弗忧也”。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这表明李煜是以坚壁固守城池来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作为这场战争的指导思想的。这从当时宋与南唐的兵力强弱悬殊来看,既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因为对宋军来说利在速决,对南唐来说则是利在持久。既然无法阻止宋军渡江南下,.又无实力全而防御与之捉对抗衡,因而采取“坚壁以老宋师”的谋略是正确的也是取得了一定实效的。正是李煜有了这样的总体谋划并有所布置,所以宋军入境时他并不惊慌失措,这与“事先全不知道”完全是两回事。我们更不能因为南唐未曾大规模出击就论定它一点抵抗也没有。应该承认,固守也是抵抗,而且是弱者的有效抵抗手段。

作者:格羅索2009-4-506:29回复此发言

--------------------------------------------------------------------------------

6后主是个有为之君,惜乎时不我予,乃至身死国亡

其次,从战争过程看。宋军于开宝七年(974)冬十月正式出兵,直到开宝八年(975)冬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金陵迫李煜投降,前后历时一年有余。这与当年隋军仅用三个月就攻破建康俘获陈后主的灭陈之战相去甚远,而且宋军初期进展甚速,曹彬等于开宝七年十月乙亥“自蕲阳(今湖北蕲春)过江,破峡口寨”,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34天后的闰十月己酉就攻入池州,接着下当涂,占采石,到十二月就己进兵到金陵的近郊白鹭洲。然而,宋军屯兵金陵城下达一年之久,这表明战场形势曾有过逆转,至少是有过相持不下反复拉锯的情形。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七年十二月,“己酉,曹彬败江南军于白鹭洲。”开宝八年二月“癸丑,曹彬等败江南兵于白鹭洲”。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从十二月的己酉到次年二月的癸丑,中间相隔64天,曹彬等在白鹭洲先后两次击败南唐兵,这表明即使不是白鹭洲曾经易手,至少也是南唐兵曾经发动过反攻。类似的情形还有池州之战和武昌之战。关于两次池州之战的记载:开宝七年闰十月“己酉,曹彬等入池州”;到相隔86天的开宝“八年春正月丙子,权知池州樊若水败江南兵四千人于州界”。两次武昌(今湖北鄂城)之战的记载:开宝八年正月“辛己,(黄州刺史王)明遣兵马都监武守谦等渡江,败江南兵于武昌,拔樊山寨”;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到相隔四个月的五月“丁酉,王明破江南兵于武昌”。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史书里之所以看不到宋军所占之地被南唐夺回的记载,是因为记述北宋灭南唐的原始史料大多出自宋人之手,不管作者的真实想法如何,都难免要为北宋统治者夸胜讳败,因而史料呈现的便是同一地点的重复占领。为了避免后人误解,作者不仅把年月日排比得清清楚楚,而且行文用词也尽量予以区别来提醒读者。至于明确记载南唐反攻的则是采石矶浮桥争夺战:开宝八年正月,“江南兵水陆十余万,背城而阵。时舟楫未具,潘美率所部先济,大兵随之,江南兵大败。江南复出兵将沂(溯)流夺采石浮梁,美旋击破之。”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此外,南唐方而还在鄂州(今湖北武汉)、溧水(今南京溧水)、袁州(今江西宜春)、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以及长江中与宋军作战。正是这些地方的反复争战,牵制了宋军的力量,导致久围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赵匡胤产生动摇打算撤军休整。《续资治通鉴》卷八开宝八年秋七月辛未朔条说:“时金陵未拔,帝以南土卑湿,秋暑军多疫,议令曹彬等退屯广陵(今江苏扬州),体士马,为后图。(卢)多逊争不能得。”后来此议未行,则是因为当时任左司员外郎权知扬州的侯涉因受贿不法为部下所讼,他向参加政事卢多逊求助,卢多逊也就利用他“教令上急变,言江南事,陟时被病,帝令皇城李掖入见,即大言江南平在旦夕,陛下奈何欲罢兵?愿急取之。臣若误陛下,愿夷三族。帝屏左右,召升殿问状,遽寝前议。赦陟罪不治”。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另外,南唐曾于宋军攻占金陵关城的开宝八年二月举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张确等三十人。这表明南唐方面有可能一度收复了关城,至少当时战局曾有缓和,否则哪有闲功夫来举行科举考试呢?

今天,关于李煜亲自过问战事的史料,读来仍栩栩如生,兹举数例:

李煜曾亲自致书吴越王钱俶,离间吴越与北宋的关系。《续资治通鉴》记述道:“戊子,吴越王俶遣使修贡,谢招抚制置之命也。并上江南国主所遗书,其略云‘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李煜不仅派兵西去应战,并且还采取措施以图瓦解宋与吴越的联盟!这一措施无疑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话也说到了要害处,结果是钱俶出卖了他,把他的信交给了越匡胤,未能摆脱遭受东西夹击的窘境。

作者:格羅索2009-4-506:29回复此发言

--------------------------------------------------------------------------------

7后主是个有为之君,惜乎时不我予,乃至身死国亡

又,“十二月,金陵始戒严,下令去开宝之号,公私记籍但称甲戌岁,益募民为兵,民以财及粟献者官爵之。”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这条史料虽未直接提及李煜,但下令不用北宋的开宝年号,这是何等大事,定是李煜无疑。可知此令是李煜得知宋军渡江进攻并占领池州后所采取的措施。时间早在金陵城陷落的一年以前,这怎么能说象后主自己事前全然不知道呢?《续资治通鉴》开宝八年五月记载道:“是月,国主自出巡城,见宋师列栅城外,旌旗满野,知为左右所蔽,始惊惧。”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然而这“惊惧”的是被围的严重程度,而不是于战事一无所知,况且他随即追究责任杀了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等,并作了一系列部署。从这时到十一月城破.时间长达半年这又怎么能说李煜到城破前夕尚全然不知呢?

的确,在强宋面前,李煜一直表现的不卑不亢。《宋史》说,李煜“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备战”。脱脱:《宋史》卷478,列传第237,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太祖对此也有察觉和防范,两次派人召李煜入宋,李煜深知其阴谋,以病推辞,坚决不去。直至南唐国灭被俘,他始终未离南唐一步。

在其与宋兵戎相见的时候,他也与宋朝断绝邦交而交战,他一方面命大将朱令赟率15万军队沿长江布防,迎战宋军。一方面也展开积极的外交,向邻邦斥之以唇亡齿寒之理希望可以得到它国的援兵。在朱令赟战死后,李煜又一方面急命张洎作蜡丸帛书求救于契丹,张洎“因出帛书示之,乃围城日洎所草诏,召上江救兵蜡丸书也。”脱脱:《宋史》卷267,《张洎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一方面积柴宫中,准备一旦都城失守,则与宫殿俱焚,作最后的战争总动员,而作战时也亲自处置了叛国的皇甫继勋以鼓舞军心,正是因为这些措施才使得金陵在重重围困之下坚持了那么久。即使在他被俘之后,李煜也没有像刘阿斗那样乐不思蜀,而是时时知耻守至志,以词抒怀。被俘之后的李煜时时追求觉醒,悔恨自己的过失,无奈时世变化,现在的李煜只能借助其非凡的诗词才华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悔恨。然上天也是公平的,现实中的李煜虽做了*,但却促使其成了词中之帝王,流传千古。

历史上建都金陵的*,多遭到后世非议。三国吴后主孙皓,“一片降幡出石头”,白棺素服,自缚出降;南朝梁武帝崇信佛,终起侯景之乱,被囚饿死于景阳楼;陈朝后主陈叔宝,金陵城破时,同宠妃张丽华藏于胭脂井中,后被隋将吊出处死。这三位末代君王,亡国起因各不相同,但却都亡于虎踞龙盘的金陵石头城。李煜也是亡于金陵的末代君王,难免要遭到后世的斥责非议。

但是,就其南唐亡国的原因应该具体分析,就南唐国来讲,其不亡是不可能的。理论上,当时整个中国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要求南唐灭亡,北宋统一;事实上,南唐国势已败,李煜虽有能力但已经无力回天了,更何况国策早有失误,在李煜继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经因国势衰危而称臣于宋,减制纳贡了。宋朝灭南唐的形势已定,李煜继位,也只能采取消极守业的政策了。但是,尽管李煜时的南唐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其毕竟维持政权达15年之久,而且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终时时不忘故国,心系故土,从未心归宋朝,以致于其最后被毒杀。正所谓:词中之帝难为君王,有心振国,无力回天!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