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信道:“这几天田里没什么大事,过几天割稻子时会放农忙假,我就可以跟你一起回去。阿君说得有道理,可以请个人来做,你们俩也轻松点。但请谁呢?”
沉吟一会,迟疑道:“我有个学生,父母双亡,姐弟二人与祖母相依为命,靠祖上几亩田供他上学,生活艰难得很。我让他回去问问他祖母愿不愿做,也可贴补他家用。”
“嗯,阿爹你跟他说,可以管中午这一餐饭,每日工钱30文,如果愿意,明日就来上工。”
俞立成带着阿君、李君实回家。
傍晚下学,俞立信父子刚吃完饭,来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厮模样的人,手里提着一个大包袱,立在门口问道:“请问,这里是俞先生的住处吗?”
俞立信走出来,道:“是我,你请进。”
小厮走进屋,把包袱放到桌上,也不辩方向,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磕起头来。俞立信吓了一大跳,忙拉起小厮,问道:“你是哪家府上的?莫不是找错人了?”
小厮道:“不会错,不会错。是找学堂夫子俞先生。”又从怀里掏出一个靛青色荷包:“我是张镇长府里的,镇长大人让我来送些礼品感谢俞先生报官助官府抓获拐子,还有几套给李公子的衣裳。这里是十两银子,是麻烦俞先生照顾李公子的日常费用。”
俞立信道:“衣裳跟礼品我就收下了,替我多谢张镇长。李公子在我家住几日,也就跟我家人一样的粗茶淡饭,并没有特别用银子的地方,这银子却不能收。”
小厮道:“镇长大人交代的事,小的却不敢自作主张,还请俞先生收下,否则小的回去定要受罚。”
小厮不管俞立信推辞,自顾把银子放在桌上,作个揖就回去了。
方氏在书房搭了个床,安排李君实住下。李君实对这个住处相当满意,唯一遗憾的是虽名为书房,书却只有二三十本,不够打发时间的。
既是给他住的,李君实认为这里的东西自然是允许他翻看的,老实不客气地肆意翻看着俞立信的书本、笔记,发现这些书本,其实都是手抄本,有几本字迹稚嫩,想是俞立信父子俩自己抄的。
这些书都是读书人常用的必读之书,李君实弃之一边,只翻找笔记来看。这一翻找不要紧,却把俞立信深藏在书橱四书五经后面的一本笔记也翻了出来,认真读了起来,越看越震惊不已。这是俞立信对历届科考题目的研究、论述甚至批判,其中对东唐时期的两道截搭题大加批判,比如世宗时期的考题“君夫人阳货欲”和中宗时期的考题“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前者“君夫人”出自《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意思是诸侯正妻叫做君夫人;“阳货欲”三个字出自《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后者前半句出自《大学》:“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后半句出自《诗经》:“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认为把《四书五经》中不同篇章的句子拼凑在一起出题,毫无逻辑性,很难发挥考生的正常水平,使众多能人志士明珠蒙尘埋没民间,而依此等题目选拔出的人才也很难适应治理国家的要求,致使国家日渐衰落,方有安史之乱之民不聊生!为君者应深刻反思,切实改变云云,论述之大胆,行文之犀利,让李君实深深震撼!
又对东唐□□时期的一道考题加以赞赏,其题为“O”,一个圈圈,没有文字,认为此题能让考生自由发挥,较易做出既切合题目又能抒发治国之道的答案来,同时又体现了为君者效仿古圣人无为而治的思想,然后自己兴致勃勃地作了一篇,以“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为切入点,论述天地、治国、齐家、为人,洋洋洒洒数千字。
再往后翻,还有对考试方向的思考,本朝题目虽有所改进,但依然“于经史大义无所发明,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学堂之设,其旨有三,一、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二、应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三、讲求政治、律法、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以一乡村夫子,仅考中秀才,却目有高瞻远瞩之能、胸怀治国济世之才,难怪能养育出阿君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姑娘,想来阿惟、阿茂也不会差,五哥异日若能出头,自己当也能说得上话,定要说服五哥聘请其为左膀右臂。其实这却是李君实以常人之思错解了这一家人,俞立信之所以有这些与世不同的“奇思妙想”,实则来源于阿君,他常于休沐之日,抱了阿君于膝上教些文字娱乐,发现阿君教什么都学得会,不光会还能举一反三,渐渐地能跟他深入探讨各种经史策论,虽然震惊,却因为深爱阿君,又认定阿君乃观音菩萨座下童女转世,接受起阿君的思想观念来毫无压力,慢慢地被阿君同化了。但他也知道这些思想为世所不容,从不敢在人前显露,也再三交代阿君不可露才,自己也从此不再参加科考了。